公司产品_米乐官网手机版 - M6米乐官网app - 米乐足球平台下载
010-65740269
搜索
会议通知 2025“全国药用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药用开发与利用发展研讨会”(第二轮)

会议通知 2025“全国药用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药用开发与利用发展研讨会”(第二轮)

来源:米乐官网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5-04-03 03:08:14
由我单位主办的“2025年全国药用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药用开发与利用发展研讨会“定于2025年4月
发送询盘
产品详情

产品内容介绍

  由我单位主办的“2025年全国药用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药用开发与利用发展研讨会“定于2025年4月18日-20日在厦门市*成功酒店如期召开,现将会议第二轮会议通知(报到通知)发给您,请接到本通知之后尽快预定车机票以便准时参会。

  (含会议筹办、参会邀请、专家邀约、场地、用餐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行车路线元。高崎机场T3站上车乘坐41路公交车到禾山路站下车,步行280米到达成功大酒店。

  2.厦门机场T4-成功酒店:6公里,打车约20元。高崎机场T4站上车乘坐41路公交车到禾山站下车,步行280米到达成功酒店。

  3.厦门站-成功酒店:9.5公里,打车20元。火车站上车乘坐42路公交车到达禾山站下车,步行280米到达成功酒店。

  4.厦门北站-成功酒店:20公里,打车60元。地铁乘1号线到达 塘边地铁站,步行1.2公里到达成功酒店。

  1.本次会议现场屏幕比例为 16:9,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演示质量,请发言的嘉宾在设计演讲文稿时将页面设置为上述比例。谢谢!

  2.PPT 您可以在会场会议开始前(人多提前 20 分钟为宜)自行拷贝到电脑上,并检查能否正常播放。也可以于报到前一日将汇报用PPT 微信发给会务组工作人员。

  3.友情提示:现场同步腾讯会议且电脑录屏,请您紧扣会议讨论议题发言,不发表错误言论和政治言论。

  1.就餐:正餐会议统一安排。请各位参会代表保管好餐券,用餐时需要出示餐券。家属需另外购买餐票或自行附近餐厅就餐。

  2.本次会议由厦门市华培会议服务有限公司接待承办,会议费发票由接待单位出具

  1. 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保护、育种技术与遗传改良;2. 药用植物栽培种植技术;3.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与资源发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现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探讨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麦青稞功能研究室主任、执行专家组成员、质量安全与营养评价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创新团队骨干专家,中国作物学会“大麦青稞营养健康食品与加工技术传播专家团队”首席科学家。袁丁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三峡学者,宜昌市优秀专家。现三峡大学医学院任专任教师;现任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草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所所长、鄂西特色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牵头建成以鄂西特色中草药的综合研究与开发中青年学术团队,在竹节参等中草药资源品质评价、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一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八项,其中已授权3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

  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药学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药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陕西省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及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曾任西北大学中药学系主任,承担国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陕西省13115工程重大科学技术专项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等,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曾获陕西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孙明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2022、2023年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中医学、胃肠和肝病学两个领域),2024年 知网高影响力学者,出生于中医世家,为清代御医黄元御第七代传承人(流派持有人),承于孙洽熙教授。国医大师王绵之嫡传弟子,师承国医大师刘嘉湘、朱南孙和熊继柏,全国名中医陈湘君、郝万山和刘学文等教授。入选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等。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常务理事、传承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合理用药分会副主委、美国和欧洲肝病学会会员等。荣获教育部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一等奖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SCI收录60余篇,主编著作5部。

  韩春超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科学技术人才、山东省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专家、日照市产业领军人才、云南省基层科研工作站专家。主持企业产品研究开发(转让)课题近20项。已培养60名硕(博)研究生。主要是做中药相关大健康产品研究开发研究工作。

  遵义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工业大学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生物资源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工业大学生物资源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负责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柿子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理事长,江苏省生物资源研究会理事长。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导,从事中医药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30余年,先后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中药研究院副院长,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

  华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远程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用植物分会、健康产业分会和健康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药理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高等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和作用于necroptosis通路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的发现研究。先后两次赴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 访学,深入开展中药中程序性细胞坏死抑制剂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五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际和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并主编《有机化学》全国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 8 部,副主编教材 7 部,江西省一流课程《有机化学》的负责人。

  郭明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A类,浙江甬江人才工程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和宁波市特优领军人才、2024年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食品科学领域)。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10项,并实现多项专利转化。应邀担任多个高水平SCI期刊编委如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hinese Medicine等。先后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整合组学专委会委员等。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项目、科技部外国青年人才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多次应邀作为国际和国内多个重要项目评审专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法国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港澳科学基金项目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生理学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精神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医生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疼痛医学癌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受体与离子通道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入选江苏省首届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对象(A)等。

  孔维军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医学博士,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河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10余项。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第一届临床中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会会员。国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科技专家库成员。黄安诚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一直致力于植物代谢和天然产物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Angew. Chem. In. Ed.,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天然产物国际学术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客座编辑,也是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Angew. Chem. Int. Ed., Molecular Plant, The EMBO Journal、New Phytologist、JIPB、Plant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的独立审稿人和中国、英国、以色列和荷兰人才和基金项目评审人。黄安诚博士拥有化学和生物学多学科交叉研究背景,正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教育植物细胞工厂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和植物与食品研究所,利用和开发多组学方法发现与解析植物(特别是药用植物)小分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揭示植物代谢相关生物学意义,并开发合成生物学体系高效合成生产高价值天然产物。

  张泉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铁死亡药物化学、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及靶点研究、针对重大疾病的临床价值导向的创新药物研发,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在癌症、肾脏损伤、心脏缺血性疾病、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课题组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发现铁死亡调控剂,并利用半合成和全合成的手段对天然产物进行成药性结构优化,生物活性评价,深入探讨其构效关系,利用化学生物学手段进行靶点研究和机制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重大疾病进行临床价值导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

  张景红华侨大学教授,中国药学会会员,国际中医药联盟会员(CGCM),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分会委员。美国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利用微生物转化和微纳米技术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金港榄香烯优秀论文三等奖,采用诱导子调控技术和超微粉化技术,开发的26个小分子全新衍生物,获得了中国授权专利6项。目前申请发明专利30项,已经授权19项。主持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科技公关和澳门联合科技基金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延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延边政协副主席。吉林省首批“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样品制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日用化学品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及校企合作项目 30 余项。授权了发明专利11 项、实用新型专利 23 项,在Gut, Analytical Chemistry, Lab on a Chip,Food Chemistry,TrAC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110 余篇。主要围绕着样品前处理技术开发、单细胞分离、中药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开展液相微萃取(LPME)、固相微萃取(SPME)、磁(电)场辅助微尺度物质分离分析等相关研究工作。王僧虎

  邢台学院教授,河北省“邢枣仁”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邢台市药用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邢台市酸枣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全市优秀科学技术人才。自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生物教学及科研工作,先后讲授动物学、生物进化论、园艺植物育种学、遗传学课程,研究方向遗传学、植物育种、植物栽培技术,近几年将酸枣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省厅局及市级项目9项,参研项目30余项,获河北省山区创业奖第一名3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1项,邢台市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专利12项,主持制定审省市区域标准31项。肖伟烈

  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入选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大学抗病毒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省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天然产物转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办公室主任、学部委员。聚焦西部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等多学科融合交叉,重点研究天然来源分子的功能评价和应用研究。在学科领域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优青、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云南科技厅-云大双一流建设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新产品重点研发项目等20余项课题。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科学院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云南省青年科技红河奖等10余项奖励和荣誉。

  彭腾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药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黄精产业研究所所长,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生融合党支部书记。获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都市创业人才计划”,“成都市高新区创新人才”,成都市科技计划特聘专家。现任成都煜泉绿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成都龙衔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成都瑞品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

  万定荣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第三届武汉中医名师,获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兼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研分会副会长、药用资源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工作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学术执行委员会委员;《中药材杂志》编委等职。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新疆“天池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现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期刊编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研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用资源分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联合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tural Product Report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Organic Letters等药学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53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2项,18项授权。

  王渭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陕西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草药研究与利用中心副主任、陕西省中药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秦药国际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汉中市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宝鸡市农业技术特聘专家,榆林市榆阳区中药材特聘专家,黄龙县中药材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西安市蓝田县中药材产业技术顾问;铜川市人民政府中药材产业发展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理论与技术、中药材基地建设与质量控制、中药材产业规划。先后主持及完成国家、省、部等科研项目12项。担任主编及副主编出版教材及专著等7部,获省级科研成果6项。发表论文120多篇。官道刚广东省单细胞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是做复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及其分子机理的计算建模,并利用中药筛选天然小分子对特异疾病的关键调节因子进行干预,是多模态整合及数字中药分析领域专家。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 16 项,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ardiovascular Research、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small、Nucleic Acids Res等杂志上发表。

  张学斌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至2005年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2008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8至2018年,先后在英国洛桑实验站(Rothamsted Research)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工作。2018年5月受聘于河南大学。团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植物酚类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以及多组学联合解析其在植物逆境适应中的分子机理,长期致力于建立完善的作物多组学研究体系,组建了河南省作物逆境多组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在Advanced Science, Molecular Plant, The 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 New Phytologist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总引用超3000次。

  冯书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生态修复与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等多项科研项目,累计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及高质量科技期刊论文多篇。研究成果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与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具备极其重大应用价值,为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持。

  副教授,现任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兼任陕西省药学会委员,陕西省草医协会委员。主要是做《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医药学概论》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工作期间获得了“先进个人”称号,先后两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主持陕西省教育厅课题2项,参与教育厅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厅社发公关项目1项,主持校级科研项⽬3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以第⼀作者公开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4余篇,其中SCI 2篇,核心期刊3篇,获得专利授权3项;主持并完成校级、院级《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应用型示范课建设工作;并获得第七届应用型特色课程评比大赛特等奖。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地药用植物规范化栽培与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中药材种植专家指导组成员、湖南省中药材GAP专家、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农业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基因分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Science advances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

  周超三峡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才工程入选者,三峡大学“三峡学者”,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湖北省生物信息学会理事,湖北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药材信息化育种宜昌市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五峰博翎种业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一直从事植物生物信息学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Nucleic Acids Research,Plant Physiology,Plant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1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他厅局级和横向项目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目前,担任PLOS ONE等国际期刊编委。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以及在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训练,师从组织光透明技术前驱者Ali Erturk。致力于跨器官水平的组织光透明标记与成像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曾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Stroke和Bioactiv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同时受邀在Nature Reviews Cancer上发表短评。共同作者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mall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VIEW期刊, BrainX期刊青年编委会的成员。

  袁俊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工作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已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BMC Plant B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要是做植物对环境变异响应或适应的生理生态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开展药用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已在揭示药用植物抗重金属胁迫的生理代谢机理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于宗霞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研究员。江西省“双千计划”、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高品质人才,英国约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是做植物中萜类活性成分的代谢调控和合成生物学研究。第一或通讯发表论文17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TOP论文2篇,均为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6项、国际专利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0项。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全国百篇优秀科技论文奖。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长江大学香辛作物研究院专任教师,主要是做生姜、花椒、香菜等香辛园艺作物风味品质的科研工作,重点探究风味品质形成机理及对不同内外因素的调控响应机制。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近5年在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nt 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TOP论文7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

  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从事免疫和靶向抗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纤维化病等多个领域的创新药研发,参与和领导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十多个,推进多个药物到临床1-3期。主要科研学术成果有:创新药物发明专利授权和发明申请30多项;发表SCI论文7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药物化学及有机化学Top期刊如J. Am. Chem. Soc.,J. Med. Chem. J. Org. Chem.等发表多篇论文。主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叶向阳是浙江省第10批省级特聘专家,杭州市521全球引才专家。2018年底入职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组建药学院药物化学团队。

  副教授,党员,1974年10月出生;2008年获中国农科院硕士学位,现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药学院副院长。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与中药资源方向20余年,近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省级项目10余项,参与项目成果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次;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次。2021年参与国家科技部项目《人参等道地药材生产键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示范》。

  柯雪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分析、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关注中药品种鉴别及其质量评价体系,开展中药复方配伍药效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北大中文核心论文40多篇。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批文2项;获药学发明专利8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一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

  辛敏行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西安药学会应用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同行评议专家。2006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工程专业,2011年7月获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国家级后备人才计划,202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学业导师, 2021年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年荣获陕西省优秀药学科技工作人员。主要是做靶向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6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等。在药物化学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800余次,副主编、参编、参译专业教材6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章元明华中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科学研究荣誉学会Sigma Xi和英国遗传学会会员。Heredity、BMC Genomics和作物学报等刊物编委。发表了国际上第1篇关联分析混合模型方法论文,提出的多位点关联分析方法已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建立的压缩方差组分混合模型将关联分析推进至QTN×环境互作和QTN×QTN互作检测的实用阶段,可通过QTN与气象条件、处理水平和土壤肥力互作研究表型可塑性。在Mol Plant等发表论文180余篇。获教育部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主编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获2020年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

  郭 勇南华大学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湖南省芙蓉青年学者。主要是做天然药物先导的发现、结构优化、构效关系及机制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基金项目、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部门联合基金等课题。在J. Med. Chem., Chin. Chem. Lett., Eur. J. Med. 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JMC、JAFC等期刊入选封面论文3篇,ESI高被引4篇。

  聂国朝玉林师范学院二级研究员,教授。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在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博士后流动站(科普曼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积极开展广西农产资源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广西固体废旧物和天然产物为原料,制备出生物医学纳米炭黑等纳米材料。因首次报道肿瘤裸眼示踪与光热、光动力治疗研究成果,应邀赴美国、意大利、葡萄牙、白俄罗斯、乌克兰、我国台湾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0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作学术报告或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团队研发的“纳米囊泡-微波光波热疗系统”获得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广西光学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排名第二),获得工信部、财政部举办的“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50强,全国三等奖,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纳米产技术专业赛全国30强。应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邀请,以特邀演讲嘉宾赴成都参加“专精特新”企业家论坛,应邀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期间参加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发展对接活动及“创客中国”成果展。自治区首批创新创业优秀导师。

  李终睿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博士。毕业于郑州大学,后在南京医科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抗肿瘤物质基础及机制,专注于表观遗传酶LSD1抑制剂的发现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三项科研项目,致力于推动中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明艳林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副主任及厦门市引种检疫与植物源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聚焦闽台青草药资源开发、植物病毒学、功能性食品研发,尤其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如抗肿瘤、抗病毒成分)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谭玉柱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杰青,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荣获2024年国际学术组织Science Father颁发的“最佳研究者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药物资源发现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具体:(1)中药“非药用部位”的药物资源发现。(2)中药渣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青、中国博士后基金等10余项。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委员会委员、Biochar期刊(中科院1区,IF=13.4)和STCM期刊青年编委等。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Food & Function,Bioorganic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最高IF=11.4)。出版专著8部(含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技术转化1项);先后指导学生在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暨第九届、第十一届以及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中,荣获两次“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一次“创新成果二等奖”。(更多专家报告正在邀约确认中,敬请关注......)

  天然产物靶点发现、猎药人、植物代谢、药用植物图鉴、精准药物、如沐风科研、漫游药化、药物研发客、药霸孺子牛、文海拾萃、进击的药物化学、药之友、天然产物、药招招、药学士、石头的药理学等

  3.青年学者论坛:从提交报告申请的优秀博士生及部分硕士中选出,并遴选研究生优秀报告,给予优秀报告证书奖励。

  1. 参会及申请报告人要提交参会回执和中文版的会议报告摘要及个人简介等信息。会议报告语言为中文,我们欢迎国内青年学者参会并分享您的精彩学术报告(20分钟左右)。会议为青年学者和您的团队提供最佳展示平台(申请截止时间:4月1日)。

  2. 墙报制作包括页眉标注2025年全国药用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药用开发与利用发展研讨会,厦门、题目、作者、单位、通讯 Email 邮箱,正文由

  研究背景及目的、主要方法、结果与结论部分所组成,结果由4-5个大图构成。墙报大小为0.9 米(宽)*1.2 米(高)。参会前请自行打印墙报带至参会现场。3. 此举意可以为您带来系列益处,扩大本人在国内药用植物及天然产物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积极与同行交流合作,借助本次会议平台获得更多专家及行业同仁认可和赞誉。包括但不限于:获取丰富汇报经验,通过与领域学者交流扩大您的学术人脉,丰富学术履历,提高业界的声望与影响力。4. 为鼓励学者热情参加报告分享,凡向本次会议申请报告宣讲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可提供报告邀请函和

  提供 1 个标准展位、一桌两椅和 4个会议正式代表名额,安排大会第一天上午报告15分钟以及茶歇期间的电子屏宣传展示机会(限额 1 个),公司资料可随同会议资料一同发放,可用带有公司Logo的资料袋。(限额一家)2.

  提供 1 个标准展位一桌两椅和 2个会议正式代表名额,安排大会第一天下午报告15分钟以及茶歇期间的电子屏宣传展示机会(限额 1 个)3.

  赞助商可在茶歇区设置展板展示品牌,会务组代发资料入袋,享有一个免费参会名额。会议费及报名流程

  、微信报名登记,不接受现场报名。报名链接如下,欢迎扫名!2. 会议费及标准:①4月15日前

  注意附言:药用植物+姓名)收款单位:北京潜精研思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个人独资)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